文章摘要:智慧养老:智能养老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创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并且涵盖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实现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智慧养老产业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十三五”期间,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从制度建设、设施建设、服务供给、老年用品和服务、医养结合等多方面发力,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您推荐文章知识点:智慧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法规有哪些的知识,其中也会对智慧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法规进行解释,如果能解决您现在面临的问题,别忘了关注本站噢!
本文目录:
智慧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法规有哪些
智慧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法规有哪些?智慧养老系统服务程度如何?……
智慧养老是养老服务业发展的新模式,其利用信息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养老服务的内容也从传统的居家养老,发展到社区养老、机构养老,并且现如今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使我们的传统养老模式正在发生变化。
当然,我们也不能忽略发展居家养老服务。那么居家养老又能解决哪些问题呢?
国家又会提供哪些养老服务呢?
居家养老服务是指以家庭为核心、以社区为依托、以专业化服务为依靠,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以解决日常生活困难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化服务。
一、上门服务
通过家庭养老床位,为居住在家的老年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护理、精神慰藉、紧急救助、法律维权等服务。
二、智慧养老服务
智慧养老服务主要包括“互联网+养老服务”和“互联网+养老服务”。
“互联网+养老服务”指的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
“互联网+养老服务”,即通过“互联网+养老服务”,优化养老服务资源配置,降低养老服务成本,提高养老服务效率,使得老人们享受“互联网+”带来的福利和红利。
智慧养老服务主要包括提供实时定位、健康管理、紧急救助、服务预约、文娱活动、生活照料、物品配送等养老服务。
1
安全管理
1.1.1.1.1.1.1.1.1.1.1.2.1.2.1.1.1.2.1.2.
1.3.1.2.1.2.1.2.配合养老服务设备包,实施环境管理、设施设备安全、信息化管理、床位使用管理、信息化服务、服务质量管理、志愿者管理等服务。
1.3.1.3.1.2.1.2.1.3.2. 1.3. 1.3.2.1.2. 2.1.2.1.2.1. 应具有完整的服务流程,并且能记录服务时间和服务内容。
1.3.2.2.2.2.2.1.2.1.2.2. 应制定包括但不限于突发情况下的服务、应急预案、应急预案、服务交接等应急预案,并检查相应的记录和事后管理制度。
智慧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法规
智慧养老社区相关政策法规智慧养老智慧养老是指通过信息技术(IT)技术,如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技术等,将社区老年人生活、健康和社会保障等需求有机结合起来,为社区居民提供全方位、多层次、高效便捷的服务。其中包括社区养老服务模式、社区医疗卫生服务模式、社区食堂服务模式、社区养老政策模式等。智慧养老:智能养老是通过物联网、互联网、大数据、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信息技术,创建“系统+服务+老人+终端”的智慧养老服务模式,并且涵盖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社区日间照料等多种养老形式,通过跨终端的数据互联及同步,实现老人与子女、服务机构、医护人员的信息交互,对老人的身体状况,安全情况和日常活动进行有效监控,及时满足老人在生活、健康、安全、娱乐等各方面的需求。智慧养老:智慧养老能够实现高效、便捷化的服务。利用物联网、智能呼叫、云技术、GPS定位技术等,围绕老年人的生活起居、安全保障、保健康复、娱乐休闲、学习分享等方面,提供实时、快捷、高效、物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智慧养老:通过物联网技术,将老年人健康监测、安全监护、健康管理、主动关爱等服务信息化,利用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提高养老服务质量和效率,创新养老服务方式。智慧养老通过技术手段,建立老人、养老服务供应商、养老服务人员、养老服务机构、政府、养老服务监管部门、养老服务机构等多方面的互联互通的信息系统,形成有效的业务协同机制,推动养老服务供给与需求的精准对接,并能实现信息的有效传递。智慧养老:通过信息化手段,全面提升养老服务监管能力和水平。一是通过建立跨部门、跨区域的养老信息数据共享交换平台,整合区域内养老服务资源,实现养老服务业务信息的全面、及时、高效的互联互通。二是通过互联网+平台,提供助餐、助洁、助浴、助医等服务,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三是基于大数据技术,开发基于移动互联网的手机应用软件,实现居家老年人生理、安全、照护等方面的智能监测、远程监护、健康管理等养老服务,提升服务质量和水平,为老年人提供更加多元化、个性化的养老服务。四是通过与线下服务中心、养老服务网点合作,实现一站式服务和便捷化生活照料服务。五是与相关职能部门、公共安全管理平台对接,实现动态数据的实时动态管理。六是利用互联网技术,结合各类养老服务平台,打造养老服务综合服务平台,提高社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
相关
这个提案在三方面提出了具体的举措,建议如何完善“互联网+养老”模式
●网络共享 —— 政府、行业、社会组织等各方都在充分认识上推动“互联网+养老” 模式创新
●居家社区养老 —— 社区、机构养老 —— 社区、机构养老应充分发挥政府在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中的主导作用
●机构养老 —— 养老机构的职能
●社区养老 —— 社区、机构养老
这个提案在二方面提出了相应的措施
在目前“互联网+养老”模式的试点推广上,本市积极探索,已经出台了有关《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条例》《上海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建设运营管理办法》,这是我国首个地方性法规。
智慧养老社区服务项目
智慧养老社区服务项目建设是一项环环相扣、高效便捷、功能多样的民生项目,也是区政协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10月17日,鼓楼区政协十五届一次会议举行“打造一流营商环境 促进银发经济发展”专题协商会。委员们围绕政协十四届一次会议现场情况和政协委员提出的建议进行了热烈讨论。
召开会议现场
会议听取了区政协相关负责人关于“优化政务服务,助力银发经济发展”的情况介绍,社情民意好,“搭台”信息网络平台,落实“随申学”工作,落实“社情民意暖心办实事”。
委员们结合自己的工作岗位提出了自己的意见建议。高翔表示,鼓楼区政协着力打造一流营商环境,为广大政协委员提供更加优质的服务。今年是提案履职的第16个年头,今年以来,我区政协系统围绕办理大厅交办新的提案,共提出提案886件,经协商部门审查立案567件,解决问题626件,得到了群众的一致好评。
其中,“e福州”社情民意信息网络平台、市政协机关青年理论宣讲团、市政协提案研究中心、市政协档案馆、市政协提案审查中心、市政协红领巾公园等地建设的特色鲜明的阵地,被评为省级精品示范点。新的“e福州”社情民意信息网络平台先后荣获“2018中国最具人气新闻网站”、“2016中国最受欢迎手机电视台”、“2018年度区政府网站优秀论文”、“2019年度‘满意e闽’维权十大新闻人物”、“2018年度‘十佳环保责任人’”等荣誉称号。
其同时,为进一步夯实“e福州”党建品牌,今年我市还将继续推进“微福州”平台建设,在全省率先完成“党建微平台”系统建设并上线,助力解决全市“三零”、“六稳”工作,助推社会经济高质量发展。
目前,“e福州”、“e福州”等平台已经和全市87家国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打造了“党建引领、党政融合、党群共建、产业互联”的党建共建共享新模式,全市党员群众享有到“e福州”平台的所有服务。
构建“4+X”智慧党建体系
我市将继续加强智慧党建工作体系建设,全面推进“e福州”平台各项工作,加强党建引领、三会一课、民主协商、党组织活动等平台的使用,持续深化“e福州”、“e福州”党建工作格局,建设“五网融合”的党群融合发展服务新模式。
推动“党群共治”,推进“四平台”建设。“四平台”即:党建大数据平台、党建云平台、“4+X”工作体系、社会管理大数据平台、基层党建智能化。我市将进一步整合现有数据资源,按照需求,加快推进“四平台”建设。一是建立党员管理数据库。运用智慧党建大数据平台,将以网格化管理为基础的社会治理、社区管理和应急管理的“四平台”与智慧党建管理相结合,构建党群共治、社区共治、社会共治的“基层治理”新模式。二是推进“四平台”建设。加快推进党建信息化,打造互联网党建互联网管理平台。三是打造社区服务“品牌”。依托智慧社区党建平台,推进社区服务“标准化”,提升社区治理“品牌”。
社区智慧养老的政策解读
社区智慧养老的政策解读
社区智慧健康养老的政策解析
本文由智慧养老产业研究院整理,未经授权禁止转载
智慧养老产业是面向居家老人、社区及养老机构的传感网系统与信息平台,并在此基础上提供实时、快捷、高效、低成本的,物联化、互联化、智能化的养老服务。随着科技进步,新型养老方式日趋流行,社会上也涌现出一系列如只为父母设计的电视盒子等高科技产品,提升老人的晚年生活质量,最大程度的解决空巢老人寂寞的问题,是智慧养老,候鸟式养老,信息化养老,中国式养老的新形式。
一、政策背景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也明确提出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把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上升为国家战略。老龄化是中国特色的人口老龄化国情,对于中国而言,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今后较长时间内的基本国情。
人口老龄化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发展的普遍规律,对于国家来说,尤其是对于当今社会,也是重大的社会问题。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我国人口老龄化的步伐加快,对养老服务的需求也在急剧增长,尤其是对于农村来说,老年人在解决养老问题上已经处于不足的状况。
“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要推进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以城乡社区为依托、以居家养老为基础,通过新建、改造、租赁等方式,提升社区养老服务能力,着力发展街道(乡镇)、城乡社区两级养老服务网络,依托社区发展以居家为基础的多样化养老服务。以“15分钟养老服务圈”为目标,引导地方建设完善社区养老服务设施,为老年人提供就近就便的养老服务。
居家养老如何更有保障?
“十三五”期间,我国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关于推进养老服务发展的意见》《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从制度建设、设施建设、服务供给、老年用品和服务、医养结合等多方面发力,着力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但是,养老服务产业供给与需求存在不少短板,还存在着许多困难。
为此,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养老服务业发展。2018年9月,《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出台,明确提出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建设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2022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十四五”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规划》,对加快补齐农村养老服务短板作出部署。日前,中央网信办、农业农村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关于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的通知》,部署开展国家数字乡村试点工作,统筹推进城乡信息化融合发展,加快推进数字乡村建设。《数字乡村发展战略纲要》指出,到2025年,数字乡村建设取得重要进展,强调培育形成一批叫得响、质量优、特色显的农村电商产品品牌,乡村网络文化繁荣发展,乡村数字化治理体系日趋完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的印发,是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为今后一段时期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